新闻动态
- 发布日期:2025-07-06 00:54 点击次数:63
第六讲 绝句的创作
今天我们学习渔洋绝句12法之第二法以及在创作中使用的几种手法,最后给大家讲一讲诗家语。
此法的特点:前二句说一事,第三句以转折连词承接。注意哈,第三句以转折连词承接我们以《虎山擅胜阁眺光福以雨阻不得往》为例:
虎山桥畔尽层松,掩映寒流古寺红。
却上重楼看邓尉,太湖西去雨蒙蒙。
第一二句 ,很简单地用写景的办法 写虎山桥畔松林掩映流水古寺这一件事,第三句笔锋一转,在一二句的基础上用一转折词“却上”将视点由一二句的“虎山桥畔林,掩映寒流水” 转到登楼观赏邓尉山上,这就是这一法的要点。第四句,紧紧地顺着第三句,扣诗题眺字。其他的例诗,大家自己看看,理解其中的写法例诗:
例诗:结绮临春尽已墟,琼枝璧月怨何如。惟馀一片青溪水,犹傍南朝江令居。——秦淮杂诗十四首之二
不复黄衫舞马床,更无片段荔支筐。祗馀今古青山色,留与诗人吊夕阳。——骊山怀古八首(之七)
黄衫:指梨园中之乐工。舞马床,唐玄宗训练马跳舞的一种设施。下面我们总结一下:渔洋绝句第二法,就是前二句说一件事,然后用转折词引出后两句今天我们举的例诗,也是转结到景上,景中含情。一般转折词用却、但、只、惟等关于第二法,就简单分析到这里。给推荐两本书,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读读。推荐阅读《洪为法绝句论》和《赋比兴笺》。
二、绝句的创作
(一)
1 比的概念
上节讲过 ,不再赘言。比有比拟、比喻、借喻,这节课我们详细的讲一下比的几个方法:
(1)比拟,是直接把物当人写,或把人当物写。
杜牧《七绝?齐安郡中偶题二首》(其一)两竿落日溪桥上, 半缕轻烟柳影中。 多少绿荷相倚恨, 一时回首背西风。
杜牧《七绝.赠别》多情却似总无情,唯觉樽前笑不成。蜡烛有心还惜别,替人垂泪到天明。
用比的创作秦观的《春日》:一夕轻雷落万丝,霁光浮瓦碧参差。有情芍药含春泪,无力蔷薇卧晓枝。
这是把物比作人,把春雨后的花草拟人化,“芍药会有情含泪,蔷薇会无力卧枝”,把它们写活了,拟人化。
(2)比喻,即打比方,用某些有类似特点的事物来比想要说的某一事物。
1)明喻:就是比较明显地打比方。《七绝.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》柳宗元海畔尖山似剑芒,秋来处处割愁肠。若为化作身千亿,散向峰头望故乡。《七绝.暮江吟》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, 半江瑟瑟半江红。 可怜九月初三夜, 露似真珠月似弓。
2)暗喻:比喻关系暗含在其中。
如,朱庆余的《七绝.近试上张水部》:洞房昨夜停红烛,待晓堂前拜舅姑。妆罢低声问夫婿,画眉深浅入时无。
张水部也不是等闲之辈哈,接过朱的诗以后也写了一首作答越女新妆出镜心,自知明艳更沉吟。齐纨未足时人贵,一曲菱歌敌万金。诗的大意是说朱庆余像一位采莲的姑娘,长得漂亮,歌喉又好,别看那些姑娘穿得很华美,但不值得人们看重,她们怎么能抵得上这位采莲姑娘,她那美妙的歌喉,一支轻歌就可以值上万金啊。从而打消了朱庆余“入时无”的顾虑。
3)借喻:是一种省略性的比喻,直接用比喻物来代替被比喻物。 如,李白的《七绝.黄鹤楼闻笛》: 一为迁客去长沙,西望长安不见家。 黄鹤楼中吹玉笛,江城五月落梅花。
(3)对比这也是一种绝句中常用的方法。
袁牧《七绝.马嵬驿》: 莫唱当年长恨歌,人间亦自有银河。 石壕村里夫妻别,泪比长生殿上多。
肖永义的 《七绝.答友人》:旧梦随风散作文,文章秋水待浮尘。 十年窗下三千纸,不及歌坛一曲新。“十年窗下三千纸,不及歌坛一曲新”。诗人用十年艰苦所写的诗文,与歌坛上歌星的一支新曲作比较,形成了鲜明的对比。
再如 崔护的 《七绝.都城南庄》:去年今日此门中,人面桃花相映红。人面不知何处去,桃花依旧笑春风。
2 比在诗词创作中的作用
写诗,用赋的手法毕竟不多,因为那样写,毕竟不灵动,灵动的诗大都用比兴的手法。有时,一个简单而有灵动的比拟,将许多抽象的概念化为具体的概念呈现在读者眼前。
例如:《七绝.芙蓉楼送辛渐》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,平明送客楚山孤。洛阳亲友如相问,一片冰心在玉壶。
第一句用 寒雨夜入吴 这一景兴起,交代了饯别的情景是通宵达旦,平明送客楚山孤,点明饯别时间与地点环境,第三句写送托辛渐带口信,给作者的洛阳亲友,这个口信不是离愁别绪,不是问起居安适,却将报告近况的口讯,用一个很美好的谜语般的比喻:洛阳的哥们如果问我近况,请告诉他们,我的一片冰心像贮在玉壶里一样。
我们拿诗圣的这首《七律.咏怀故迹》来说一下: 杜甫
诸葛大名垂宇宙,宗臣遗像肃清高。三分割据纡筹策,万古云霄一羽毛。伯仲之间见伊吕,指挥若定失萧曹。运移汉祚终难复,志决身歼军务劳。
怀念诸葛武侯,写到三分割据纡筹策这关键事件,可惜大功未成,下面按常理应是写惋惜与赞美,但诗圣就是诗圣,却将千言万语凝结成“万古云霄一羽毛”七个字,把敬仰心情,化作鸾凤飞翔独步青云的绮丽景象,则诸葛的遗像清高,才品的杰出,形容的一览无遗,使人如见其羽扇纶巾,一扫千军万马的潇洒风度而自身一腔热血,所向往的理想也隐隐约约说出了,我们对杜甫的身世也不陌生,想想他的一生,在读这万古云霄一羽毛这一比喻时,意中意外,有多少耐人品位的东西啊。
3 结论
比的手法可以将抽象的的概念,化为具体的活灵活现的景或物呈现在读者眼前,同时又能给读者提供更广阔自由联想的空间。将主题可以延伸到句号以外。
(二)介绍几种绝句的创作手法:
一、递进式:
一句一接,层层递进,一气贯通,整首一意。
1、直递:如 金昌绪《春怨》:打起黄莺儿,莫教枝上啼。啼时惊妾梦,不得到辽西。
2、转递(即传统的起承转合式):如 王维《五绝.相思》:红豆生南国,春来发几枝。劝君多采撷,此物最相思。
3、跳跃:(变体,打破起承转合式一般格局)如
曾几《七绝.三衢道中》:梅子黄时日日晴,小溪泛尽却山行。绿阴不减来时路,添得黄鹂四五声。三分割据纡筹策,万古云霄一羽毛。这也没对好。
司空曙《七绝.江村》:罢钓归来不系船,江村月落正堪眠。纵然一夜风归去,只在芦花浅水边。
二、并列式 (相当于律诗的中两联),一句一意,相互独立,意绝而气贯,并生出一种情绪。
杜甫《七绝.绝句四首 》其三:两个黄鹂鸣翠柳,一行白鹭上青天。窗含西岭千秋雪,门泊东吴万里船。
《五绝.绝句二首》 其一迟日江山丽,春风花草香。泥融飞燕子,沙暖睡鸳鸯。注:“白日依山尽”一诗虽全用对仗,但后二句是两句一意的流水对,故不属“并列”而属“混合”。
三、两分式,两句一意,组合成篇。它有三种形式。
1、以时间顺序的推移构成两分。 崔护《七绝.题都城南庄》:去年今日此门中,人面桃花相映红。人面不知何处去,桃花依旧笑春风。
2、以空间位置的变换构成两分。王维《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》:独在异乡为异客,每逢佳节倍思亲。遥知兄弟登高处,遍插茱萸少一人。
3、以时间顺序的推移和空间位置的变换交错构成的两分。 李义山《七绝.夜雨寄北》:君问归期末有期,巴山夜雨涨秋池。何当共剪西窗烛,却话巴山夜雨时
四、混合式,是并列与递进二式的一种组合。
共分四种形式。
1、并列带承转递进。 李益《七绝.夜上受降城闻笛》:回乐峰前沙似雪,受降城外月如霜。不知何处吹芦管,一夜征人尽望乡。
2、起承带并列递进。 秦观《七绝.春日》:一夕轻雷落万丝,霁光浮瓦碧参差。有情芍药含春泪,无力蔷薇卧晓枝。
3、三拖一递进,戴复古《七绝.淮村兵后》:小桃无主自开花,烟草茫茫带晚鸦。几处败垣围故井,向来一一是人家。注:三拖,指前三句,如:小桃无主自开花,烟草茫茫带晚鸦。几处败垣围故井,都是景物描写;向来一一是人家。最后一句是说明,把主题托出,所谓递进。
4、一拖三递进,是说第一句先总领说明,用后三句递进深化。诗人写诗 从来没有规则的,有了规则,所以自明清以前 从来没有超越过先唐谢枋得(一说苏轼)《花影》:
重重叠叠上瑶台,几度呼童扫不开。刚被太阳收拾去,却教明月送将来。
五、回环式,此式不常见,也有人叫它“连珠休”。
其特点是结构不依常格,回环重沓。 卢梅坡《雪梅》:
有梅无雪不精神,有雪无诗俗了人。日暮诗成天又雪,与梅并作十分春。
六、问答式,严格地说,问答式已经算不得是一种结构模式,而是一种表述方式,因其在诗中常用,故附带说一下。有自问自答、相互问答、只问不答、只答不问等多种。由于时间关系只给大家发一首只答不问的例作。
贾岛《五绝.寻隐者不遇》:松下问童子,言师采药去,只在此山中,云深不知处
三、略谈如何鉴赏绝句
上一讲我们讲了意象集中,以小见大。盛唐诗人把绝句的意象创作说成“作绝句如窗中临景,立处随窄,眼界自宽。”(《骚坛秘语》),那么今天我们主要来讲讲,如何鉴赏绝句,偏师取胜,借端托喻。正面的描绘,不免铺叙,最花笔墨。而适当的陪衬烘托,往往事半功倍。绝句的另一种避短用长,即刘熙载所说:“绝句取径深曲,盖意不可尽,以不尽尽之。正面不写写反面,本面不写写背面、旁面,须如睹影知竿乃妙”,“以鸟鸣春,以虫鸣秋,造物之借端拖喻也,绝句之小中见大似之。”(《艺概.诗概》)
巧也说:“七绝乃偏师,非必堂堂之阵,正正之旗,有或斗山上,或斗地下者。”(《围炉诗话》)盛唐绝句作家就特别注意运用借物托喻,从正面、侧面暗示微挑的手法,起到词简义丰、小中见大的效果。
如,刘方平《五绝.春雪》飞雪带春风,徘徊乱绕空。君看似花处,偏在洛城中。似形容春雪,如洒盐咏絮之作,然“君看似花处,偏在洛城中”意在言外:对于“洛城外”的穷人来说,他们好不容易在饥寒交迫中熬过了大雪纷飞的隆冬,盼来了春回大地,谁知又来一场大雪,这对他们来说意味着什么呢?他们会感受到飞雪似花吗?诗人没有说,但这逝而复回的威胁和灾难,所带来的艰难与怨恨是不难而见的。
一、“诗家语”的提出 中国古代的诗歌,随着近体诗的出现,彻底改变了诗歌的语言结构及其表达形式。“诗家语”概念的出现,从狭义的角度说,诗歌语言有了不同于散文语言的充分理由从广义的角度而言,则诗歌在整体表达的形式上,也充分体现了它的独特性与独创性。
二、“诗家语”的组合形式 “诗家语”的组成形式是十分丰富的,也是相当复杂的。首先,从理性逻辑的角度分析,“诗家语”最鲜明的特点便是:既出于常理之外,又入于情理之中。
三、“诗家语”的表达形式 “诗家语”由词、词组而成为诗句,它的自然延伸又涉及句法、章法与诗歌整体情思的表达问题诚如前述,在“诗家语”观念的作用下,诗句间的倒置也是常见的现象总之,与“诗家语”相关连的诗歌的种种表达形式诸如跳跃、腾挪、省略、写意、点染、联想等等,无不显示着其艺术上的独特性,它在展示给我们广阔探索空间的同时,也暗示着我们如何去把握诗歌艺术的本质特征,如何来指导我们现实的诗词创作。
作业:
请以“一叶落而知天下秋”为意,采用渔阳绝句第二法创作七绝一首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